台湾问题上的“周处除三害”
在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率台湾青年代表团访问大陆之际,来自台湾的犯罪剧情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大陆迅速走红。在这部电影中,陈桂林,一名被警方通缉的罪犯,通过除掉警方通缉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两大恶人“牛头”和“香港仔”,如愿让自己在死前被世人记住。在这个“除害”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往犯下的罪行。电影的最后,陈桂林面带微笑,坦然地接受了死刑。
(《周处除三害》电影海报,图/网络)
影片的英文名运用猪、蛇和鸽子的形象来隐喻三名罪犯。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佛教经典里关于“贪嗔痴”的解释:“猪”是陈桂林的愚昧与执念,“蛇”指“香港仔”的暴力和仇恨,“鸽子”暗示着“牛头”的贪婪。影片的中文名“周处除三害”是中国传统典故,横行乡里的周处杀虎斩蛟,幡然悔改,刻苦向大儒学习,最终以忠信流芳百世。
该电影深植的文化认同使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很受欢迎,不仅是因为这个文学典故广为人知,其经典场景也处处反映着文化连结的存在。在陈桂林决定采取行动之前,他在关帝庙里行礼掷筊。
关羽以“忠义无双”被历代传颂,哪怕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后,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也从未断裂。
两岸人民对关羽都有共同的信仰,而海峡两岸统一自始也是共同理想和愿景。然而,这一愿景目前正受到威胁。在中美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台湾问题已成为政治操纵的对象。统一大业正面临其自身的“三害”。
中国人民统一的“第一害”源自“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这种威胁表现在多种方式上,这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挫伤了两岸和解的努力。
首先,台湾的政治格局日益极端化,党争撕裂了社会的和谐。民进党高喊“台独”口号,而国民党试图维持与中国大陆的现状。“台独”声音的存在,尤其来自于民进党内部,加剧了紧张局势,阻碍了和平统一的前景。
然而,维持现状未必是长期稳定的最佳战略选择。它是一种临时策略,但可能会在未来阻碍“九二共识”的实施。
此外,民进党在任期内推动的“去中国化”使局势愈加复杂。在陈水扁和蔡英文等人的领导下,民进党试图通过歪曲历史来重新定义台湾的身份认同。此举包括在教科书中将中国历史修改为东亚历史,强调台湾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方言构成了与大陆截然不同的独特身份。
不幸的是,对历史的歪曲使台湾年轻一代产生了“台独”的错误认识,削弱了文化连结,并进一步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给两岸统一造成巨大的阻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巧妙的方法,在认识到台湾的独特性的基础上,寻求和平统一的共同基础。
(台湾民间团体举行集会反“台独”,图/网络)
“第二害”来自美国的军事干预及其霸权主义思维,正如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所宣称的:“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会在菜单上。”
自冷战以来,美国一直在通过挑起各种冲突来战略性削弱其竞争对手和敌人,维持其全球主导地位和霸权。从过去伊拉克、科索沃和叙利亚战事到如今的俄乌冲突和加沙悲剧,美国的干涉主义折射出一种零和思维,其贪婪的“胃口”以弱国和世界和平为代价。
这种无法满足的欲望就像一只贪婪的鸽子,它永远在吞食脆弱国家的血肉,对后果无所顾忌。“美国优先”背后血淋淋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造成无数异议美国主导地位的国家内的死亡和悲剧。就像电影中的邪教头目“牛头”为了控制信众而选择毫不犹豫地逼死无辜女信徒,美国霸权对其伤害的无数生命有着相同的冷血。
就台湾问题而言,1972年《上海公报》强调的“一个中国原则”划了条明确界限: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应停止干涉中国内政。
“第三害”来自于极端激进分子的仇恨戾气。台湾问题中的极端激进分子通常为实现其政治目标而主张或采取极端暴力和行动。这些极端分子可能通过暴力或武力来推动其“台独”议程。他们可能具有极端激进的意识形态或立场,拒绝沟通接触或和平统一。
总体而言,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都怀有对国家统一的希望。解决台湾问题将需要一种综合而巧妙的方法,最后才能“除三害”。两岸当局,乃至国际社会,必须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与合作,以实现尊重彼此利益和愿景的和平统一方案。只有这样,全体中国人民,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才能不再为这些“害”所荼毒。
————————
文/田士臣、黄显雯、郭弘毅
翻译自中美聚焦(China US Foucs)的“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与原文相比略有删改。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文内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