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科技与军事强国,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不相匹配,落差明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他指出中国现已经把前两个问题解决了,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在国际舆论的“失声”与“挨骂”,一方面固然是西方对国际媒体的垄断以及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需改进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技巧。
因此,习近平在今年5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传播有别于外宣
中国习惯把国际传播称之为外宣。外宣一词乃是上世纪革命时代的产物,但当下中国的外宣仍然带有一些延安风格。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风格显然已经不适合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
对如何改进中国的国际传播,前不久中国学界也掀起了一阵争议。
今年7月,中国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在中国新叙事研讨会上指出,由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和宣传方式的改变,中国的国际传播形成了“外宣内宣化”的现象。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或官员在对外场合下混淆听众对象,其发言难以区分,不知是说给国外受众听,还是取宠于中国国内的听众。
其实,在通讯技术发达的网络时代,发生在北京的事件在几分钟内就会传遍全世界。同样的,中国政府对内的任何宣传也会被国际媒体迅速报道和引用,外界不会特意区分什么是内宣和外宣。
在同一场研讨会上,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也对中国的大外宣策略提出质疑。他指出大外宣是把自身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宣传是让别人去听我说什么,但沟通不是一定要说服别人,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要做好国际传播,中国需与时俱进,以外人听得懂的语言和现代风格,客观表述一个真实的中国,要勇于驳斥西方媒体的扭曲与傲慢,但也不可自我陶醉于卖花说花香的圈圈。
中国崛起激起西方担忧与恐惧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故事赢得世人的钦佩和赞赏,但中国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西方的担忧和恐惧。
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了挑战。而西方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则认为中国政府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其崛起将威胁到由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因此, 西方媒体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准绳,从西方中心论作为出发点,对中国说三道四,批评中国的体制、外交与价值取向,并以香港、新疆以及经贸关系不平等、侵犯人权等课题为借口,制裁与遏制中国。
2017年特朗普上台翌年,他便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并扩大实体清单,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污名化新冠病毒。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萧规曹随。其对华的强硬态度,比特朗普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对此采取了“以牙还牙”的“踢以踏”( tit for tat ) 策略,强势高调反击,“强硬”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外交风格。适逢电影《战狼II》在中国国内放映,西方媒体遂以“战狼”来形容中国的强势外交作风。
由于中国的百年屈辱,“战狼”激发并满足了一个富强起来的中国民族主义心态,而一些中国官员看起来也似乎不在意西方以 “战狼”来形容中国的外交风格。
在这样的国内外大背景下,中国学界与传媒下意识的以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等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词汇,宣扬中国的成功故事与体制优势。这难免触动了欧美国家政府与媒体的神经线,间接验证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恐惧。
不以中国中心论做国际传播
中国的学界与媒体,近期也逐渐趋向于全盘从中国视野对外传播。不久前在天津举办的中国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强调有效构建和传播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从“诠释中国”走向“中国诠释”, 以“中国话语诠释中国理念、中国主张”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影响力。”
其实,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理念,要有效做好国际传播。中国需了解世界如何看中国、世界是如何听懂中国声音的,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论,主观地对外宣传“中国要世界听到的声音”。正如中国著名学者周有光所强调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主要是——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
中国的对外传播,多通过宣传中国幅员辽阔,经济体与人口体量大,强调中国的富与强。然而从弱小国家眼里,过度的强调中国的富与强,反而会产生反效果,觉得有胁迫感。其实,数据会说话,现今的中国,无需过度宣扬。
善与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宣扬中国文化里的善、锦绣河山的美,更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更有利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网红李子柒在全球拥有千万粉丝,便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例证!
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诸多误解和扭曲报道,中国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必需做好国际传播,向世界表述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作者:许庆琦,现任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编辑:江琳,经士智库研究助理。)